牛牛读书之《意志力》第3章 任务清单简史,从上帝到凯⾥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

地是空虚混沌,渊⾯⿊暗;

上帝的灵运⾏在⽔⾯上。

——《创世记》开篇

起初,是清单。

正如《圣经》告诉我们的那样,创造并不是⼀项简单的⼯作,哪怕是对⽆所不能的上帝来说。这项⼯程要求“ 神的孵化”( divine brooding),它并⾮意味着上帝皱着眉头仔细沉思(brooding有“沉思”之意),⽽是意味着天地像鸡蛋⼀样要求⼀段孵化期。这项⼯程必须分解成⼀个个任务,第⼀天的任务是:

  1. 制造光
  2. 观察光
  3. 确认光是好的
  4. 把光、暗分开
  5. 称光为“昼”
  1. 称暗为“夜”

后⼈把这个第⼀天叫做星期⼀,把后⾯六天依次叫做星期⼆、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星期⼆,上帝造出空⽓,把天和地分开。星期三,上帝造出陆地、海洋和植物。星期四,上帝造出太阳、⽉亮和星星。星期五,上帝造出⻦和⻥。星期六,上帝造出牲畜、野兽、昆⾍和⼈类。以上任务最后在周末⼀起验收:“上帝看着所造的⼀切,认为甚好。”星期⽇,上帝累了,就休息了⼀天。

星期天休息,像不像你?乍⼀看,上帝创世纪使⽤的策略简直平常得不能再平常:设置⼀个⽬标,列出实现步骤。但是,有多少凡⼈能把⾃⼰每周清单上的任务都做完呢?清单越⻓,失败率越⾼。⼀般

⽽⾔,不论什么时候,⼀个⼈都⾄少有150个不同任务要完成,⽽且要不断⾯临新的任务。我们如何决定清单上要列什么、下⼀步要做什么?好消息是,终于有些切合实际的策略了。但是,发现这些策略的过程⼗分曲折。在⼼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研究了⼏⼗年后,在经历了

⼏百年的励志书、⼏千年的试误后,我们才认识到“创世纪”任务清单的要素。

⾃我控制的第⼀步是,设置清晰的⽬标。研究者⽤来指代⾃我控制的专业术语是“⾃我调节”,其中的“调节”突出了⽬标的重要性。调节意味着改变,但是特指有⽬的、有意义的改变。调节,就是向某个特定⽬标或其他标准看⻬(其他标准是指,⾼速公路的最⾼限速、办公⼤楼的最⼤限⾼等)。没有特定⽬标或其他标准的⾃我控制,不过是漫⽆⽬的的改变,就像在不知道哪些⾷物会让⼈发胖的情况下努⼒节⾷。

但是,对我们⼤部分⼈⽽⾔,问题不是没有⽬标,⽽是⽬标太多。我们每天都列出很多任务,即使没有外界⼲扰,⼀天之内也完成不了这些任务,更何况外界⼲扰总是有的。到了周末,未完成的任务更是堆积如⼭,但是我们还是⼀再拖延,寄希望于某个时间能⼀下⼦

把所有任务都搞定。正因为如此,⼯效专家才发现,经理⼈给星期⼀列的任务经常多到整个星期都做不完。

我们可以再不切实际⼀点,设置⻓期⽬标。伟⼤的励志先驱本杰明·富兰克林晚年写⾃传时调侃地回忆起他在⼆⼗⼏岁时给⾃⼰设置的

⽬标:“与此同时,⼀个⼤胆⽽艰巨的计划在我头脑中形成了,我要让道德达到完美境界。我希望能在这个世界上⽣活却不犯任何⼀点过错。我将征服⾃⼰所有的缺点,不论是天性、习惯⽅⾯的缺点,还是从朋友那⾥沾染过来的缺点。”没过多久,他注意到⼀个问题。“当我

⼩⼼谨慎防备着某⼀缺点时,却出乎意料地冒出另外⼀个缺点。习惯总会乘虚⽽⼊,习性往往强于理智。”

所以富兰克林采取“分⽽化之逐个击破”的策略。他列出⼀串美德,然后给每个美德定下⼀个⼩⽬标,⽐如“秩序:⽣活物品要放置有序,⼯作时间要合理安排”。除了秩序以外,他的清单上还有12个美德,分别是节制、缄默、决⼼、节俭、勤勉、真诚、正义、中庸、清洁、平静、贞节、谦逊。不过,他明⽩⾃⼰有极限。“我认为最好不要

⼀下⼦都去尝试,这是很难办到的,”富兰克林解释说,“还是在⼀个时期内将注意⼒集中在其中⼀个美德上为好。”于是,他制定了⼀套课程。这套课程放在今天,可能会有⼀个抢眼的名字——“13周通向完美”。早在史蒂芬·柯维(Steven Covey)写出《⾼效能⼈⼠的七个习惯》(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之前,早在斯图尔特·斯莫利(Stuart Smalley)朗诵“每⽇必念⾃励⼝号”之前,富兰克林就设计了⼀套修⾝养性之道,其中包括⼀个“美德检查表”和⼀段祷告

⽂。祷告⽂如下:

⾄⾼⽆上的天主,您就是⽣命与光明的创造者,您亲⾃给我教诲,开启我向善的眼睛。

引导我⾛出淫邪的欲求,摆脱愚蠢、虚荣和邪恶,

让⾼尚的知识充满我的灵魂,

使我得到清醒的宁静和纯洁的德⾏,

还赐予我神圣、充⾜、永不⽌息的祝福。

富兰克林⽤⽩纸做了⼀本⼩册⼦,每⻚都画了美德检查表。每个检查表包括7列13⾏,每列代表星期⼏,每⾏代表美德(前⾯标上美德的⾸字⺟)。他每天检查⾃⼰的所作所为,发现违反了哪⼏项德⾏,就在相应格⼦做个标记。不过,他每周重点关注⼀个美德(这个美德位于第⼀⾏),避免出现任何违反这个美德的⾏为;⼀般关注其余美德,只是每天晚上就当天的错误做上标记。表格是⽤墨⽔画的红线,标记是⽤铅笔标的⿊点。有⼀周,他重点关注“节制”,⼀般关注其他美德,那周的表格记录着:星期⽇“缄默”和“秩序”不够,星期⼆“秩序”和“勤勉”不⾜,星期五违反“决⼼”和“节俭”。但是,富兰克林实现了那周的⽬标:“节制”那⾏是空⽩的。这个进步⼤⼤⿎励了富兰克林,他下周转⽽重点关注另外⼀个美德,希望上⼀周修炼好的“节制”成为⼀种“习性”,即使不重点关注也能继续保持下去。富兰克林把

⾃⼰⽐做园丁:把⼤⽚花园分成13⼩块,每天除去⼀⼩块的杂草,13

天完成⼀轮;⼀轮⼀轮地重复,杂草每轮都会减少⼀些,最后完全消失。“我希望看到表格上⾯的⿊点不断减少,因为这表明我在培养美德

⽅⾯取得了进步,对我是⼀种⿎励。直到最后⼀轮课程,如果13周的每⽇检查表留下的只是⼀本空⽩⼩册⼦,那么我就满⾜了。”

进展没有那么顺利,⿊点不断出现在表格上。实际上,随着他重复这个“课程”,反复擦去表格上的⿊点,没过多久⼩册⼦就被擦得到处是洞。于是,他找了⼀本⽐较坚硬的⼩册⼦(中轴是⽤象⽛做的,展开后就像⻛扇)。在这本⼩册⼦上,⽤墨⽔画出的红线,经久不消,⽤铅笔标记的⿊点,只需⼀块湿海绵就能轻易擦掉。半个世纪后,他作为外交官在巴黎与⼥⼠们应酬时,仍然带着那本⼩册⼦并不时拿出来炫耀,惹来⼀个法国朋友惊叹着摩挲“这本珍贵的⼩册⼦”。

与后来的励志⼤师不⼀样——其中有⼀些借⽤他的名字搞了⼀个“富兰克林–柯维31⽇计划法”(FranklinCovey 31-Day Planner)——富兰克林从未想过在国际上推⼴他的修⾝养性之道。或许因为他忙着在巴黎为乔治·华盛顿的军队争取赞助,没有时间;或许因为他喜欢⼥⼈的陪伴,很难倡导“贞节”之类的美德。除了那些之外,富兰克林还很难让桌⼦上的⽂件保持“井然有序”,这意味着秩序⼀栏的⿊点⾮常多。他在《穷查理年鉴》(Poor Richard’s Almanack)中说:

⼤胆的好决定容易作出,但难以实施。

不管富兰克林多么努⼒,他从未做到让那本⼩册⼦没有⼀个⿊点,因为有些⽬标在某些时候必然会相互冲突。年轻时做印刷⼯学徒时,为了修炼“秩序”,他制定了严格的每⽇⼯作表,结果不时被客户的⼀些意外要求打断,⽽“勤勉”则要求他忽略⼯作表、满⾜客户要求。如果他修炼“节俭(不浪费任何东⻄)”,总是亲⼿补⾐做饭,那就没有多少时间在⼯作上、在副业上“勤勉”——这个副业是指,在雷

⾬天放⻛筝、编辑《独⽴宣⾔》等。如果他答应陪朋友⼀个晚上,但

是陪朋友会耽误⼯作,那么他必须选择是违反“勤勉”还是违反“决⼼:决定做的事⼀定要做到”。

然⽽,与现代⼈相⽐,富兰克林的各个⽬标还是相当⼀致的。他把焦点集中在那套古⽼的清教美德上:努⼒⼯作,不重享乐(⾄少在理论上如此)。他没有下决⼼在海滩漫步、在⾮营利团体做义⼯、在社区提倡废物回收、花更多时间好好陪伴孩⼦。他没有列出⼀⻓串想去旅游的地⽅,也没有梦想着退休之后去佛罗⾥达隐居。他没有下决

⼼在《巴黎条约》谈判期间学会打⾼尔夫。今天的诱惑更多,其中⼀个诱惑就是——⼀下⼦拥有所有想要的。

研究者让⼈列出⾃⼰的⽬标时,⼤部分⼈能轻易想出⾄少15个⽬标。有些⽬标互相⽀持,⽐如戒烟和少花钱。但是⼯作⽅⾯的⽬标和

⽣活⽅⾯的⽬标⽆疑会相互冲突。即使同是家庭⽅⾯的⽬标,“与配偶搞好关系”也可能与“照顾孩⼦”相互冲突——这⼀点也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婚姻满意度会在夫妻⽣下第⼀个孩⼦后下降、在最后⼀个孩⼦⻓

⼤搬出之后回升。有些⽬标是⾃⼰与⾃⼰冲突,⽐如富兰克林的美德“中庸:避免任何极端倾向,尽量克制报复⼼理”。很多⼈在受到委屈时以“控制住脾⽓”为⽬标。如果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他们当时克制住⾃⼰不说任何话、不做任何事,事后却觉得难受,因为他们没有表达⾃⼰的观点、没有为⾃⼰挺⾝⽽出,或者因为他们最初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修炼“中庸”,就会违反富兰克林的另外⼀个美德——“正义”。

相互冲突的⽬标带来的不是⾏动⽽是苦恼,正如⼼理学家罗伯特·埃蒙斯(Robert Emmons)和劳拉·⾦(Laura King)在⼀系列研究中证明的那样。他们让⼈列出15个主要⽬标,标出哪个与哪个相互冲突。在⼀项研究中,被试者每天记录下⾃⼰的情绪症状和⾝体症状,⼀共记录了3个星期,还准许研究者查看他们前⼀年的健康记录。在另外⼀项研究中,研究⼈员⽩天不定时传呼带有BP机的被试者,让被试者报告⾃⼰当时在做什么、有何感受。被试者还在⼀年后回到实验室,进

⼀步提供信息,报告⾃⼰上⼀年做过什么、健康状况有何变化。通过

询问⼈们的⽬标并监控那些⽬标,研究者发现相互冲突的⽬标会造成三⼤后果:

第⼀,愁得多。相互竞争的要求越多,就会花越多时间去考虑。你会陷⼊强迫性穷思竭虑(Obsessive Rumination):⼀些想法反复出现,不由⾃主、造成痛苦。

第⼆,做得少。对⽬标考虑得越多的⼈,越有可能采取⾏动去实现⽬标,但是实际上他们⽤思考取代了⾏动。研究者发现,⽬标清晰且互不冲突的⼈,往往会采取⾏动、取得进展,但是其他⼈则忙着发愁、⽌步不前。

第三,⾝体健康和⼼理健康都变差。在研究中,⽬标相互冲突的

⼈,报告的积极情绪较少、消极情绪较多,尤其是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他们抱怨的⾝⼼症状也较多。连平常的⾝体疾病,也是⽬标相互冲突的⼈得的较多(⽤看医⽣的次数和⾃我报告的得病次数来衡量)。相互冲突的⽬标越多,越有可能⽌步不前,越有可能变得不⾼兴、不健康。

他们为“brooding”付出了太多代价。“Brooding”这个原是⽤来指代“孵卵”的古⽼词语,在18世纪竟然开始与⼼理疾病联系起来,这很可能是因为很多⼈都发现了后来⼼理学家所研究的同样的问题。⺟鸡可以安⼼地孵蛋,但是⼈们却因⽬标相互冲突、难于采取⾏动⽽发愁。⽽且,在他们决定哪种⽬标会给他们带来最⼤的好处之前,他们难以解决那些冲突。

乔正在⼀家餐厅喝咖啡。他在想,当……的时间来临……

假设你在做⼀个讲故事的练习,要把乔的故事补充完整,想怎么补充就怎么补充,请迅速想象乔的脑⼦可能在想什么。

现在尝试⼀个类似的练习。请以下⾯⼏句话作为开头,讲⼀个完整的故事:

醒来后,⽐尔开始考虑他的未来。⼤体上他期望……

同样,你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把⽐尔的故事补充完整,不⽤深思熟虑,粗略想想就可以。

完成了吗?

现在看看你在故事中描述过的⾏动。在每个故事中,那些⾏动要多久之后才发⽣?

当然,这不是⼀个给想做⼩说家的⼈做的⽂字练习。这是精神病学家在佛蒙特州伯灵顿的⼀家治疗中⼼以海洛因成瘾者为被试者做实验时使⽤的⼀个练习。研究者还把这个练习给对照组做了。对照组在

⼈⼝统计学变量上与成瘾者类似(没有⼤学学位,年收⼊少于2万美元等)。乔坐在咖啡馆想“当……的时间来临”,这个时间跨度在对照组故事⾥⼀般是⼀星期,⽽在成瘾者故事⾥⼀般只有⼀⼩时。为⽐尔描画“未来”时,对照组倾向于提到⻓远⽬标,⽐如升职或结婚,⽽成瘾者倾向于提到即将发⽣的事情,⽐如医⽣查房、亲⼈探望。对照组能看到未来4年半甚⾄更远,⽽成瘾者只能看未来9天。

这种短视,⼀次⼜⼀次地在各种各样的成瘾者⾝上得到了证实。毒品成瘾者在实验室玩牌,更喜欢冒险的策略,也就是那些能迅速赢

⼀⼤笔的策略,即使⻓远来看每次赢⼀⼩笔赢上好⼏次赚的钱会更多。如果⾯临⼀个选择“A今天获得375美元,B⼀年后获得1 000美元”,成瘾者更有可能选择A,酗酒者、吸烟者也是如此。在佛蒙特州伯灵顿研究过那些成瘾者后继续在阿肯⾊⼤学作研究的精神病学家沃伦·毕克尔(Warren Bickel)说,研究⼀次⼜⼀次发现,⼤量使⽤烟草、酒精或者毒品的⼈偏爱短期回报(唯⼀⼀个例外⼜是⼤⿇。尽管

⼤⿇的致瘾性远远不及其他物质,但是⼈们好像不⽤特别短视就会吸

⼤⿇成瘾)。短视让你更可能上瘾,上瘾之后就偏爱短期回报,进⽽变得更加短视。如果你设法做到了完全或部分戒瘾,那么你的眼光可能会变⻓远⼀些,正如毕克尔及其同事在以吸烟者和吸⼤烟者为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发现的那样。

就像在⽣活中⼀样,在实验室中,酗酒者、吸毒者和吸烟者是典型的短视受害者。不为⻓远考虑会对健康有害,不管是⾝体健康还是

⼼理健康。在另外⼀个涉及乔和⽐尔故事练习的实验中,研究者发现,⾼收⼊者⽐低收⼊者看得更远。这个差异有⼀定的必然性:如果你还在为每⽉的房租奔波,那么你就⽤不着奢侈地⽐较各种退休⾦计划的优劣。然⽽,没有能⼒⽀付房租,可能也是短视造成的⼀个后果。有个伊索寓⾔说,与活在当下的蚱蜢相⽐,富有远⻅的蚂蚁过冬准备做得更好。

然⽽,伊索的话也不能作为⽬标设置的定论。⼏⼗年来,⼼理学家⼀直在争论,到底是近端⽬标(短期⽬标)好还是远端⽬标(⻓期

⽬标) 好。有个经典实验是这个领域的传奇⼈物艾伯特· 班杜拉

(Albert Bandura)做的。插⼀句,有⼈调查后得出结论说,他被引⽤的次数排在第4,仅次于弗洛伊德、斯⾦纳和⽪亚杰。他和戴尔·申克

(Dale Schunk)研究了⼀群7到10岁的孩⼦。这群孩⼦参加了⼀个以

⾃我指导式学习为特⾊的课程,期间做了很多算术练习。他们让⼀些

孩⼦设置近端⽬标:每节结束后都⾄少做6⻚题⽬。他们让另外⼀些孩

⼦只设置⼀个远端⽬标:7节都结束后完成42⻚题⽬。这样,两组的总节奏是⼀样的。第三组没有设置⽬标,第四组连题⽬都没做。

课程结束后统⼀进⾏能⼒测验,结果发现,设置近端⽬标的那组,⽐其他所有组的成绩都好。表⾯上,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实现了⽬标,渐渐增强了⾃信和⾃我效能感。把焦点放在每节的具体⽬标上,他们⽐其他⼈学得更好、更快。尽管他们每节所花时间更少,但是他们每节所做题⽬更多,因此总进度更快。最后,⾯对难题时,他们坚持得更久,更不可能放弃。结果还发现,远端⽬标并不⽐完全没⽬标好。只有近端⽬标才能让学习有所进步、让⾃我效能感和成绩有所提⾼。

但是在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格与社会⼼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是该领域最权威、最严谨的杂志)后不久,这⼀杂志⼜刊登了荷兰研究者的⼀篇论⽂,该论⽂表明远端⽬标更好,⾄少对研究中的⾼中男⽣来说如此。关⼼远端⽬标

(找到感兴趣的职业,挣很多钱,家庭美满,获得较⾼社会地位)的男⽣,在学校⾥表现得更好;⽽相对不关⼼这类远端⽬标的男⽣,在学校⾥的表现则较差。关注远端⽬标似乎⽐关注近端⽬标(⽐如取得好成绩、赢得度假机会或挣个⽂凭)更有效。那些远端⽬标似乎也⽐当下⽬标(⽐如帮助他⼈或者获得知识)更有效。为什么远端⽬标在这些⾼中⽣⾝上有效,但是在前⾯研究中的算术课上⽆效?⼀个原因是,⾼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常任务与远端⽬标之间的联系。优等⽣不仅强调远端⽬标,⽽且⽐其他学⽣更可能把当前的努⼒学习看做实现那些⽬标的必要步骤。另外⼀个原因或许是,年纪⼤的孩⼦⽐年纪

⼩的孩⼦更擅⻓思考未来。

不管那些男⽣后来是否实现了他们的远端⽬标,他们都看到了每

⽇努⼒和遥远梦想之间的联系,于是愿意努⼒,以取得进步。⽽且,

他们的⾟苦应该有了回报,就像本杰明·富兰克林⼀样。富兰克林在晚年时承认,他从未实现让⼩册⼦⼲净⼀周的近端⽬标,更不⽤说道德完美的远端⽬标。但是,两种⽬标之间的联系激励着他⼀直向前⾛,

⽽且,结果令他欣慰。“总体上,”富兰克林总结说,“虽然我从来没有达到我最初想要达到的完美境界,⽽且差得很远,但是我通过这些努

⼒使⾃⼰得到了很多快乐,⽽且⽐没有做过这样尝试的我要完美⼀些。”

为了实现⽬标,计划应该作得多具体?在⼀个严格控制的实验中,研究者监控了参加某课程的⼤学⽣,该课程的⽬标是提⾼学习技能。除了就如何有效利⽤时间给予⼀些常⻅指导外,研究者还把这些学⽣随机分配到三个⼩组。⼀个⼩组制订计划,详细到每天何时何地学些什么。另外⼀个⼩组也制订类似计划,只是不以天为单位,⽽以

⽉为单位。第三组是对照组,没有制订计划。

研究者预测,很有可能是⽇计划最管⽤。但是,他们错了。⽉计划组表现最好,不管是在学习习惯上还是在学习态度上。对成绩较差的学⽣来说(尽管对较好的学⽣不是),与⽇计划者相⽐,⽉计划者的学习成绩提⾼得更多,让学习成绩在⾼位保持了更⻓时间,⽽且更有可能在课程结束后的学习中执⾏后续计划。课程结束⼀年后,⽉计划者的学习成绩仍然⽐⽇计划者好,后者之中⼤部分⼈在这个时候基本上放弃了作计划,不管是⽇计划还是其他什么计划。

为什么?⽇计划确实有个优点,即让⼈确切地知道⾃⼰每刻应该做什么。但是它的制定太耗时间,因为确定⼀个⽉每天要⼲什么与确定⼀个⽉总体要⼲什么相⽐,花费的时间要多很多。⽇计划的另外⼀个缺点是,缺乏灵活性。⽇计划让⼈没有机会边执⾏边调整,所以作计划的⼈觉得困在了⼀系列僵化⽽磨⼈的任务中。⽣活很少严格按计划来,所以只要你哪天落后于计划,⼠⽓就会⼤受打击。对⽐之下,使⽤⽉计划,你可以边执⾏边调整,哪天拖延了,你的计划仍然不受影响。

就计划是模糊好还是精确好这个主题⽽⾔,规模最⼤的实验是军事领袖在欧洲战场上做的⾮控制实验。拿破仑曾经这样总结⾃⼰的军

事战略思想:“打吧,然后等着看情况吧。”密切关注敌⼈动向然后随机应变,他胜利了,让所带军队成为全欧洲嫉妒的对象(也是全欧洲苦难的根源)。北边的对⼿普鲁⼠⼈,与法国⼈交战每战必输。为了摆脱窘况,他们绞尽脑汁想办法,最后决定多作计划。普鲁⼠军队“⼠兵坐在桌⼦旁,拿着纸笔作计划”的场景招致了其他国家军官的嘲笑。但是,他们的计划确实有了效果,后来与法国⼈打仗就取得了彻底胜利。

到了第⼀次世界⼤战,⼈⼈作计划。到了第⼆次世界⼤战,军事领袖运⽤官僚技能完成了“史上最复杂的⼀次运筹”:诺曼底登陆。16万名盟军在海滩登陆,以拿破仑的标准来看,这次⾏动并不⼤,拿破仑曾让⼀⽀有着40万多名军⼈的队伍开进了俄国。但是,整个⾏动筹划得特别精确,筹划者专门为这次⾏动设计了⼀套⽇历,登陆时间为“D⽇”,精确到“H时”(航海曙暮光后1.5⼩时)。任务清单上有详细指⽰,包括要作哪些准备(像在第3天密集轰炸等),以及登陆本⾝要如何做。整个计划⼀直作到第14天,指出各路援军在战⽃打响整整两星期后分别要在何处到达。登陆筹划者似乎⽐拿破仑更狂妄,不过⽐拿破仑命好,最后成功了,这增强了每个⼈对他们的信⼼。

“ ⼆战” 结束后, 美国出现了新的计划英雄, ⽐如“ 精明⼩

⼦”(Whiz Kids)团队,他们是“⼆战”退伍⽼兵,重组了福特汽⻋公司。团队领导是罗伯特·⻨克纳⻢拉(Robert McNamara),“⼆战”开始前在哈佛商学院教会计学。他在空军统计控制办公室(Army Air Force’s Office of Statistical Control)运⽤他的数学技能分析轰炸任务,

⼤获成功。正是因为这⼀杰出表现,福特汽⻋请他去⼒挽狂澜。之后,他回到军队,成为国防部⻓,给五⾓⼤楼引⼊了新的精细复杂的计划⼯具,这些计划⼯具以“系统分析”和⼤量数据为基础。他似乎就是现代勇⼠的标准榜样,直到在越南战争中他的计划造成了⼗分恶劣的后果。当他坐在五⾓⼤楼根据他看到的伤亡数据测绘敌军伤亡⼈数时,他的⼠兵在丛林⾥发现⾃⼰⽆法相信那些数据、那些计划。越战

惨败让军事领袖重新认识到灵活的必要性,伊拉克战争计划、阿富汗战争计划偏离初衷进⼀步突出了这⼀教训。有时,正如拿破仑所说的那样,你就边打边看、随机应变吧。

那么,现代将领到底如何作计划呢?最近,⼀个⼼理学家受五⾓

⼤楼邀请做了⼀个有关时间管理和资源管理的讲座,在讲座期间向⼀群⾼级将领提了那个问题。为了给那群⾼级将领热⾝,他让他们总结

⼀下管理⽅法并写在纸上。为了简短起⻅,他要求每个⼈⽤词不超过 25个。这个练习让⼤部分将领感到为难。这些穿着制服的优秀男⼈,没有⼀个⼈写出点什么东⻄。

唯⼀写出点什么东⻄的将领,是在座的唯⼀⼥性。她的从军⽣涯

⾮常出⾊,从⼠兵⼀步步做到将领,在伊拉克战争中受过伤。她这样写道:“先把事情按轻重缓急排序,后划掉排在‘3’后的所有事情。”

其他将领也许反对她的⽅法,说每个⼈都有不⽌两个⽬标,⽽某些项⽬——⽐⽅说,像D⽇——的要求不⽌两个步骤。但是这位⼥将却告诉了我们⼀些东⻄。她的⽅法是其策略的简版,这个策略就是:在⻓期与短期、精确与模糊的⽬标之间求得平衡。她追求的是⼼静如

⽔,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

⼀天,在好莱坞,⾯对像往常⼀样乱糟糟的办公桌,德鲁·凯⾥开始幻想。他看着成堆的报纸想:全球著名时间管理⼤师“戴维·艾伦

(David    Allen)会做什么?或者,说得更准确⼀点,如果我能把戴维·

艾伦弄到这⼉来处理这堆东⻄,那会怎样?”

直到那⼀刻,凯⾥还是⼀个相当典型的信息过载受害者,如果名

⼈可以视为典型的话。他在⾃⼰制作的热门情景喜剧中担任主⾓,在电视上做即兴喜剧表演,写回忆录(卖得很好),主持游戏⼤赛,从事慈善事业和政治事业,拥有⼀⽀⾜球队——但是那些挑战没有⼀个像他的收件箱或任务清单那样让他望⽽⽣畏。虽然有助⼿,但是他仍然保证不了把电话都回了、剧本都看了、会议都应付了、慈善晚宴都主持了、每天的⼏⼗封邮件都⽴即回复了。他家⾥的办公桌上,扔着待付款的账单、待回复的信件、待完成的任务、待履⾏的承诺。

“我在某些⽅⾯有⾃制⼒,在某些⽅⾯没⾃制⼒,”凯⾥说,“取决于什么是紧要的。我就是受不了办公室乱糟糟的。我有⼏箱⼦⽂件,我的办公桌总也理不清。我电脑的两边都堆着杂物和信件。你知道,办公室那个样⼦让我⽆法思考。我总觉得要失控,因为我总感觉有事情没做。你不能读书,也不能娱乐,因为你在潜意识⾥觉得,你应该把那些电⼦邮件都看完。你从未真正地休息。”

凯⾥偶然看了戴维·艾伦的《搞定:⽆压⼯作的艺术》(Getting Things Done: The Art of Stress-Free Productivity),不过仍然没有享受到该书副标题描述的那种极乐境界。“我读那本书,采取了其中的⽅法,是某些⽅法,不是全部⽅法。但结果还是令我绝望。最后我想通了,‘管它呢,我有钱’,可以直接给他打电话。我打电话到他公司问

他,如果让他亲⾃为我提供咨询服务,需要花多少钱。他说‘×美元,我为你咨询⼀整年’。我说‘成交’。虽然花了很多钱,不过我不在意。”

不管×有多⼤,在GTD信徒看来,凯⾥的决定很有道理。GTD是艾伦那本书主标题的⾸字⺟缩写,后来成了⼀种⼯作、⽣活⽅式的名字。但是,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个⼈崇拜,即不是因为艾伦的个⼈魅

⼒⽽崇拜他。艾伦既没提供7条简单的⽣活规则,也没⿎动⼈们加⼊赋能授权的疯狂潮流。他没有提供“以终为始”那样的含糊建议,也没提供“唤醒⼼中巨⼈”那样的空洞⼝号。他把焦点放在任务清单、⽂件夹、标签和收件箱的细节上。

GTD涉及⼀个⼼理现象——内⼼唠叨(inner  nag)。⼼理学家⼏

⼗年前就认识了它,可是直到最近才真正了解了它。鲍迈斯特实验室做了⼀些实验,寻找关掉内⼼唠叨的⽅法。这些实验与艾伦的研究殊途同归。艾伦没有参考任何⼼理理论,⽽是严格靠⾃⼰摸索,作过很多尝试,犯过很多错误。20世纪60年代成年后,他学习禅⽂和苏⾮

⽂,在加州⼤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历史硕⼠,中途辍学,吸过毒(其间短期精神崩溃过),教空⼿道,在⼀家提供个⼈成⻓培训的公司⼯作。以上过程中,为了⽣计,他还做过助⼒⻋推销员、魔术师、庭院设计师、旅⾏代理、吹玻璃⼯、出租⻋司机、卡⻋出租公司交易员、服务员、维⽣素发放员、煤⽓站管理员、建筑⼯⼈和厨师。

“如果你在1968年对我说我能当个⼈效率顾问,”他说,“我肯定会说你根本不了解我。”他不停换⼯作(他计算了⼀下,35岁⽣⽇前他⼀共做过35份⼯作),直到他因在新时代做培训师期间表现出⾊⽽受邀为世界军⽤⻜机市场的领军企业洛克希德等公司的经理⼈提供咨询服务。尽管这⼀履历有些古怪,但是艾伦认为从瘾君⼦和空⼿道教练到培训师和咨询顾问的发展存在⼀定的连贯性。他说,所有这些⼯作,都是为了追求内⼼的宁静,追求“⼼如⽌⽔”,这个词语是他从空⼿道课程那⾥学来的:“想象⼀下,把鹅卵⽯扔进平静的池塘,⽔会有什么

反应?答案是,出现⼀圈圈与投掷⼒度和⽯块质量相称的涟漪,然后恢复平静。它不会反应过度,也不会反应不⾜。”

如果你想感受他的这⼀理念,可以参观他的办公室——那绝对令

⼈羡慕。你能想到⼯效专家是秩序井然的,⽽他的公司总部也的确⼗分清爽,然⽽清爽到完全看不到任何⽂件,还是会令你⼤吃⼀惊。插

⼀句,他的公司总部位于奥哈伊,南加州的⼀个⼩镇,靠近圣巴巴拉市。他的办公桌呈L形,右边是3层⽊架,每层都空空的,连收件箱都空空的。桌⼦左边是两层⽊架,上⾯放着⼗⼏本书和杂志,这些都是他留着坐⻜机时看的。否则,他的桌⼦真的是⼲⼲净净。根据“4D”原则,⼀切没有做完(done)、没有委派(delegated)或者没有丢弃

(dropped)的东⻄都搁置(deferred)在6个⼆屉⽂件柜⾥,⽂件柜⾥放着⼀排排⽂件夹,⽂件夹按字⺟顺序排列,字⺟标签是他电脑旁边的⼩机器打印出来的。你也许把所有这⼀切都解释为肛欲期强迫症的沉闷表现,但是艾伦再轻松不过了。

开始为负担过重的经理⼈提供咨询服务后,他看出了传统⼤局式管理计划(像写出使命陈述、定义⻓期⽬标、设置优先次序)的问题。他理解远⼤⽬标的必要性,但是他看出这些客户太过⼼烦意乱,

⽆法把精⼒集中在眼前哪怕是最简单的任务上。为了描述他们的痛苦,艾伦使⽤了另外⼀个佛教意象“⼼猿”(monkey mind),意思是,

⼼⾥东想⻄想,就像猴⼦⼀会⼉跳到这棵树上⼀会⼉跳到那棵树上。艾伦有时还使⽤另外⼀个⽐喻:猴⼦蹲在你的肩膀上,冲着你的⽿朵唧唧喳喳,不断地猜测、插嘴,直到你想尖叫,“来⼈,让猴⼦闭

嘴!”

“⼤部分⼈从未体验过那种除了正在做的事情外⼼中什么都不想的状态,”艾伦说,“那样的失调、那样的压⼒如果⼀⽉只有⼀次,是可以忍受的。但是,⼀⽉⼀次的状况已经成为了历史。现在,⼈们总在忙着应对焦虑,随时会⿇⽊、迟钝或者发疯。”

艾伦不是教客户从⽬标着⼿思考如何实现⽬标,⽽是教客户从办公桌着⼿思考如何清理办公桌。他看出了传统建议的不切实际,⽐如,有条规则是,绝不要触碰⼀份⽂件⼀次以上——理论上很好,实际上不可能。你要如何处理⼀个提醒你下周开会的备忘录呢?艾伦记得他做旅⾏代理时使⽤过⼀个⼯具——到期票据登记簿。备忘录可以像⻜机票⼀样放在⽂件夹⾥,存到要⽤的那⼀天。这样,办公桌可以保持整洁,在⽤到备忘录之前,备忘录都不会让你分⼼。艾伦的到期票据登记簿,包括12个“⽉⽂件夹”(⽉,是指当年的每⽉)和31个“⽇

⽂件夹”(⽇,是指当⽉的每⽇),被追随者争相效仿,⼀个很受欢迎

的⽣活窍门⽹站就以其命名:43folders.com。

除了把⽂件从办公桌上移⾛外,到期票据登记簿还除掉了⼀个焦虑源。⼀旦某件事情收藏在⽂件夹⾥,你就知道到期会得到提醒去处理。内⼼就不会有个声⾳不断唠叨你别丢掉或忘掉这个东⻄。艾伦还

⽤其他办法消除内⼼的这种唠叨,⽐如关闭内⼼的“开放环路”(open loops)。“我从个⼈成⻓培训界学到了⼀课:⾃⼰与⾃⼰制定的协议是⾮常重要的,”他回忆说,“当你与⾃⼰制定了⼀个协议但没遵守,你就会破坏你对⾃⼰的信任。你可以糊弄任何⼈,除了你⾃⼰;如果你糊弄了⾃⼰,你就会付出代价。所以,你应该知道你与⾃⼰定下了什么协议。我们开设了⼀个⼯作坊,教⼈写下⾃⼰与⾃⼰制定的协

议。”

当然,罗列⽬标的策略没有什么新鲜的。⾃《诺亚⽅⾈》和《⼗诫》以来,所有励志书都会介绍列清单的策略。但是,在资深管理顾问迪安·艾奇逊(Dean Acheson,不是那个前国防部⻓)的帮助下,艾伦改进了这些策略。为了帮助客户条理化,艾奇逊先让客户列出所有

⽬标和任务,⼤的⼩的,远的近的,模糊的精确的。客户不必为每个项⽬设截⽌⽇期或者做进度表,但是必须为每个⽬标或任务确定下⼀步具体采取什么⾏动。

“迪安让我坐下,帮我清空⼤脑,”艾伦说,“我思考了很多,⾃认

⾮常有条理,于是以为⾃⼰已经搞定了。但是,结果还是让我吓了⼀跳。我想,这个⽅法确实有⽤!”之后,艾伦在为⾃⼰的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时就宣扬起“下步⾏动”(Next Action,GTD者将其简称为NA)的重要性。任务清单不该包括“准备妈妈的⽣⽇礼物”或者“处理税务”之类的条⽬。它必须具体到下步⾏动,像“开⻋到珠宝店”或者“打电话给会计”。

“如果你的清单有⼀条是‘写感谢信’,那么,只要你有纸有笔,这就是⼀个很好的下步⾏动,”艾伦说,“但是,如果你没有纸,那么你就会下意识地知道你写不了信,进⽽回避清单、拖延下去。”其中的区别也许听起来容易理解,但是⼈们总是搞错。听说蒂尔尼在《搞定:

⽆压⼯作的艺术》的启发下在智能⼿机上安装了GTD程序后,艾伦打赌其NA清单上的⼤部分条⽬并不可以⽴即执⾏。不出所料,艾伦发现其NA清单上尽是“联系mint.com研究员”或者“向埃丝特·戴森(Esther Dyson)请教⾃我控制问题”之类的条⽬——太含糊,不符合GTD标准。

“你要如何联系或请教他们?”艾伦问,“你已经有了他们的电话号码或者邮箱地址吗?你决定了是打电话还是写邮件吗?其中的细微区别很重要。NA清单上的各个条⽬,要么吸引你,要么排斥你。如果你之所以说‘请教埃丝特’是因为你没有想好下步到底做什么,那么有⼀部分你是不想看清单的。你在回避潜意识中的焦虑。但是如果你说‘给埃丝特写邮件’,那么你的想法是,‘哦,我可以做那个’,于是你前进了,觉得⾃⼰完成了某件事。”

⼏年前,科技作家丹尼·奥布赖恩(Danny O’Brien)给他认识的70个“格外多产的”⼈发放问卷,询问他们把⼯作⽣活打理得井井有条的秘诀。结果,⼤部分⼈说他们并没使⽤特别软件或其他⾼级⼯具,但是很多⼈说他们的做法符合GTD系统——这个除了要求纸、笔、⽂件

夹外不要求其他复杂东⻄的系统。然⽽,尚未有研究者拿GTD者与对照组作⽐较。但是,压⼒研究得到的证据⽀持艾伦观察到的东⻄。⼼理学家也⼀直在研究如何消除“⼼猿”。不过,他们⽤另外⼀个词语称呼这⼀效应。

根据⼼理学家之间流传的说法,这⼀效应的发现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柏林⼤学附近的⼀顿午餐。柏林⼤学⼀群⼈去餐厅吃饭,都对同⼀个服务员下单。这个服务员没有⽤纸笔记录,只是不断点头。最后,他给每个⼈端来的东⻄都没错。他超强的记忆⼒让这⼀群⼈⼤为惊叹。⼤家吃完饭后,离开了餐厅。其中有个⼈(不清楚到底是谁)发现⾃⼰把东⻄落在了餐厅,于是回去取。他找到那个服务员,希望服务员超强的记忆⼒能够帮到他。

但是,服务员什么都记不起来。他不知道这个客⼈是谁,更不⽤说记得这个客⼈坐在哪⼉。丢东⻄的⼈问服务员为何这么快就忘掉了

⼀切,服务员解释说他只把每个单⼦⼀直记到上菜之时。

那群吃饭的⼈中有个年轻的⼼理学学⽣,她是俄国⼈,名叫布卢玛·泽伊加尔尼克(Bluma Zeigarnik),她的导师就是很有影响⼒的思想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勒温听说了这个事情后,就思考背后是不是有个更⼀般的原则。⼈类记忆是否严格区分已完成的任务和未完成的任务?他们开始观察那些做拼图游戏时被打断的⼈。他们的研究, 以及接下来⼏⼗年的很多研究, 证实了著名的“ 蔡⽒效应”(Zeigarnik effect):任务未完成、⽬标未实现,脑⼦⾥就会有个声⾳不断提醒你去完成任务、实现⽬标。然⽽,⼀旦任务完成了、⽬标实现了,脑⼦⾥的那个声⾳就会消失。

有个简单办法可以帮助你理解蔡⽒效应。随便选⼀⾸歌曲播放给

⾃⼰听,中途关掉,那么这⾸歌曲就很有可能不时地在你脑中⾃动播放。如果你把歌曲播放完了,那么⼤脑就将之“ 结项”(打个⽐⽅啊)。然⽽,如果你中途关掉,那么⼤脑就把歌曲看做未完成事务,

就像提醒你还有⼯作要做⼀样,⼤脑会不断在你的思维流⾥插⼊歌曲

⽚段。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演员⽐尔·默⾥(Bill Murray)在电影《⼟拨⿏⽇》(Groundhog Day)中不断关掉收⾳机闹钟的铃声——《你是我的,宝⻉》,这⾸歌曲不断在他脑中播放(不断把他逼疯)。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种“⽿朵⾍”往往令⼈讨厌⽽⾮愉悦。我们更可能在中途关掉讨厌的歌曲,所以萦绕在我们脑中的多是讨厌的歌曲。

为什么⼤脑⽤“你是我的,宝⻉”折磨⾃⼰呢?⼼理学家⼀般假定,“⽿朵⾍”是⼀个有⽤功能的不良副产品,这个功能就是“任务提醒”。多年以来,对于蔡⽒效应是如何形成的,有多个理论解释过,这些理论⼤致分为两派,各派依据的假定互相竞争。⼀派依据的假定是,⽆意识脑⼀直在跟踪了解进展、确保⽬标实现,所以这些不时冒出的有意识思维实际上是个让⼈放⼼的迹象,说明你的⽆意识脑在⽬标实现之前会⼀直帮你盯着。另外⼀派依据的假定是,⽆意识脑在向有意识脑求助:就像⼩孩拽着⼤⼈袖⼦争取关注和帮助⼀样,⽆意识脑在催促有意识脑去完成任务。

但是,现在新出现了⼀个更好的解释,这多亏了E·J·⻢⻄坎波(E.

J. Masicampo)最近做的⼀些实验。⻢⻄坎波是佛罗⾥达州⽴⼤学研究

⽣,与鲍迈斯特合作过。在⼀项研究中,他让⼀些学⽣想最重要的期末考试,让另外⼀些学⽣(对照组)想各⾃⽇程上不久将要参加的最重要的派对。然后他让⼀半想考试的学⽣作计划,具体到何时、何地学习什么。不过,实验期间,没⼈真的学习。

接着,他让每个⼈完成⼀个任务,这个任务隐含⼀个测评蔡⽒效应的测验。他给他们⼀些不完整的单词,指导他们把单词补充完整。这些不完整的单词,可以补充成与学习有关的单词,也可以补充成与学习⽆关的单词。例如,re_ _可以补充成read,也可以补充成real、 rest、reap和reek。同样,ex_ _可以补充成exam,也可以补充成exit。如果⼀个⼈⽼想着未完成的任务⽽为考试学习,那么这个⼈就会因为

蔡⽒效应⽣成较多与考试有关的单词。确实,⻢⻄坎波发现这些单词更常闯⼊其中⼀组⼈的⼤脑,即那组被提醒过要考试但没有为考试制订学习计划的⼈。为考试制订了学习计划的⼈,没有出现这样的效应。尽管他们也被提醒过要考试,但是他们的⼤脑显然被写下计划这个动作清空了。

在另外⼀个实验中,⻢⻄坎波要求被试者反思⽣活中的重要任务。他让⼀些被试者写下最近刚刚完成的⼀些任务,让另外⼀些被试者写下没有完成且需要尽快完成的⼀些任务,让第三组被试者也写下未完成的任务,但是还让他们就如何完成这些任务制订具体计划。然后,他让每个⼈再做⼀个“独⽴、⽆关的”(他对被试者是这么说的)实验:阅读⼀本⼩说的前10⻚。在他们阅读期间,他定时检查看看他们是否分⼼了。在他们阅读之后,他问他们阅读时有多专⼼,如果分

⼼了,是在哪⾥分⼼的。他还检查他们对所读材料的理解情况。

再次,制订计划起作⽤了。那些写下未完成任务的⼈,更难专⼼阅读⼩说——除⾮他们就完成任务制订了具体计划。写下未完成任务同时制订具体计划的⼈报告的分⼼次数相对较少,在阅读理解测验上得分较⾼。

所以,蔡⽒效应原来并不像⼼理学家⼏⼗年来假定的那样是个直到任务完成才消失的提醒⾳。不时地分⼼,并不表明⽆意识脑在监控任务进展,也不表明⽆意识脑在督促有意识脑完成任务。相反,⽆意识脑在催促有意识脑制订计划。⽆意识脑显然不能独⽴做这个事情,所以它催促有意识脑去做,把时间、地点和机会之类细节想清楚。⼀旦计划出来了,⽆意识脑就不再⽤提醒⾳催促有意识脑。

艾伦的GTD就是这样处理他所说的“⼼猿”问题的。如果你像他的典型客户⼀样,任务清单上⾄少有150个条⽬,那么蔡⽒效应会让你的思维⼀会⼉跳到这个任务,⼀会⼉跳到那个任务,⽽且,仅仅列出⼤体上做什么,你是静不下⼼的。如果你有个备忘录必须在星期四早上

开会之前看,那么⽆意识脑就想知道下步需要做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做。但是⼀旦制订了具体计划——⼀旦把备忘录放在星期三的到期票据登记簿中,⼀旦确定了下步⾏动,你就能放松下来。你不必⻢上完成任务,你的任务清单上仍然有150件事情要做,但是此刻猴⼦消停了、⽔平静了。

戴维·艾伦⼀到德鲁·凯⾥的办公室,就⼀如既往地从收集材料开始。材料是个含义很⼴的词语。根据《搞定:⽆压⼯作的艺术》的定义,材料指“任何不该出现却出现在你的⼼理世界或物理世界、你尚未决定其最佳归宿或下步⾏动的东⻄”。或者,根据凯⾥的定义,材料就是办公室⾥的所有杂物。

然后进⼊GTD系统的第⼆阶段——加⼯材料,决定每份材料是做完、委派、丢弃还是搁置。如果⼀份材料不具备实施价值,就可以扔掉或者放在⽂件夹⾥收起来留待⽇后参考。如果⼀份材料与某个项⽬有关——⽐如凯⾥准备主持的⼀个为⾮洲南部反⼈种断绝运动⾸脑之

⼀的图图⼤主教(Archbishop Desmond Tutu)授予勋章的慈善晚宴,那么这份材料就应该与该项⽬所需的其他材料归置在⼀起,放在项⽬清单上,或者放进电脑的⽂件夹⾥,或者放在⽂件柜⾥。把所有⽂件、所有未回复的邮件、电脑或⼤脑⾥未完成的任务都过⼀遍后,凯

⾥确认出⼏⼗个私事项⽬和公务项⽬——这个情况很典型。艾伦的客户通常有30到100个项⽬,每个项⽬⾄少包括两个任务,把所有这些都清理、分类、加⼯完往往需要⼀两个整天。凯⾥确认了项⽬后,还必须为每个项⽬确定具体的下步⾏动。就慈善晚宴⽽⾔,就是下⼀步要做什么。凯⾥在办公室整理那些材料时,艾伦全天候陪着。

“他真诚地坐在那⼉,看着我处理邮件,”凯⾥说,“每当我卡住了,他就问‘怎么啦’。我告诉他后,他就告诉我怎样做,⽽我就照他说的做。在这⽅⾯,他⾮常果断。只有很少⼏次,他说:‘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你准备怎么做?’”艾伦教他为电话和邮件分别建

⽴⽂件夹,教他把模糊项⽬放进“某天/或许”(Someday/Maybe)⽂件

夹,还教他遵循两分钟原则:如果⼀件事情所花时间不到两分钟,就不要放在清单上,⽽是⽴即删掉。

“以前,看到⼀堆⽂件,我会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只会说,哦,上帝,”凯⾥说,“到达零态(⽤GTD的话说,就是⼯作栏⾥什么都没有,没有电话留⾔、没有电⼦邮件、没有⽂件)的那天,我觉得肩上的担⼦轻了。我不再开⼩差,⽽是⼼⽆旁骛地思考。那感觉真是清爽。”

凯⾥说,从那天开始,在艾伦每⽉⼀次到访的帮助下,他总是相当接近零态。他有时会波动,如果他出差过⼀段时间,那么材料就会堆起来,但是他⾄少知道材料⾥⾯有什么,⽽且觉得⾃⼰会搞定。他可以⼀⾝轻松地看书或参加瑜伽班。没有琐事的牵绊,他可以把注意

⼒集中在重要材料上,像写喜剧。“电话不断闪烁,信件邮件⼀⼤堆,这种状态下,你是⽆法专⼼写剧本的,”凯⾥说,“你不⼀定能写出最好的东⻄,但是,知道其他材料已经安排好了,你就能专⼼写作,且更具创造⼒。”从根本上说,那就是GTD的卖点,不论是针对⽩领还是针对其他⼈。那就是喜剧演员、艺术家和摇滚⾳乐家⼤⼒赞扬艾伦的清单和⽂件夹的原因。

“不管你是想整理花园、照相还是写书,”艾伦说,“如果你能乱得有创意,那么你⼀定处于最佳⼯作状态。但是,若想思如泉涌,⾸先要有个⼲净的⼯作台。⼀次⼀件事,你完全能够应付。⼀次两件事,你就捉襟⻅肘。你也许想寻求信仰的慰藉,但是如果你家⾥的猫粮快没了,那么你最好先制订⼀个购买猫粮的计划。否则猫粮就会牵扯你的⼤部分注意⼒,让你⽆法依信仰。”

但是,为什么把猫粮放在清单上如此之难?为什么即使每天花了2万美元让艾伦坐在旁边看着,艾伦的客户仍然找借⼝回避办公桌上的材料?他有时必须去厕所⾥抓住他们,把他们拽回办公室。看到这么多客户为琐碎决定和下⼀步⾏动⽽苦恼, 艾伦开始理解为什

么“decide”(决定)与“homicide”(⾃杀)有着相同的词根——拉丁词语“caedere”,意思是“切割”或者“杀死”。

“ 当我们想决定如何处理材料, 或者当我们决定看什么电影时,”艾伦说,“我们并没有对⾃⼰说,‘看看所有这些酷酷的选择’。那句话隐含着⼀个强⼤的信息,‘如果我决定看那部电影,我就要排除其他所有电影’。你可以⼀直假装知道你要做什么正确的事情,但是⼀旦你⾯临选择,你就必须处理⼤脑⾥的这个开放环路:你错了,你对了,你错了,你对了。每次作选择,你就步⼊了存在的虚⽆。”

照说,存在虚⽆并不是⼼理学家⾮常容易在实验室观察到的东

⻄。但是,在那个虚⽆⾥待了⾜够⻓的时间,⼈们就会有⽐较容易测评的表现——⼈们可能表现得像艾略特·斯⽪策(Eliot Spitzer)⼀样。我们下章就说说艾略特·斯⽪策的故事。

 《穷查理年鉴》,⼜叫《可怜查理的⽇记》,是由美国建国先贤本杰明·富兰克林借可怜查理之名写下的⼀部旷世杰作,是⼀部箴⾔集,因为都是写在⽇历本上,所以叫做历书、年鉴。——编者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