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快读书会《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今天我要解读的书,名字叫《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呢,它是语言学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他对当代的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等其他领域也都产生过非常巨大的影响。不过呢,这不是我今天要给你推荐它的理由。在我看来,这本书会让你对人类思维的运作方式有更深刻的理解。隐喻帮助人类大大提高了思维的效率,它是我们思维运作的基石。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位美国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个观点,隐喻不仅是一种文学修辞,也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能力。我们一般会觉得隐喻就是文学修辞啊!就算没有隐喻,我们也一样可以说话。就算没有隐喻,我们的生活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但是,如果你接受了这本书里讲的观点,你就会发现,人在还没有语言的时候就已经在使用隐喻了。它就是一种思维的能力。

我们创造了如此丰富的精神世界,不管是文学还是数学,它都跟隐喻有关。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隐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也没有今天的我们。越是从习以为常中获得反常识的洞察,越能拓宽我们认知的边界。莱考夫他们的这个观点呢,就不仅颠覆了语言学的研究,也让这个问题成了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等等其他领域研究的热点。今天呢,任何人想讨论跟隐喻有关的问题,一定都绕不开这本书。这就像题进化论就必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绝对可以说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虽然这本书写在30年前,但是直到今天,他提出的观点对我们来说依然足够震撼,而且它很有价值。它会让你对很多生活中的现象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也让你去反思我们的思维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呢?今天的解读里呢,我会从三个方面为你讲讲这本书的观点。首先,隐喻是语言中构建概念的方式,所以没有隐喻就没有语言。第二,隐喻呢,是人的一种思维能力,所以没有隐喻我们就不能思考。

第三,人类的精神世界可以说就是通过隐喻建立起来的,所以没有隐喻就没有文明。我想呢,这三个观点应该足以证明隐喻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能力。这本书里呢,他讲到了很多日常语言中的例子,但是他本身是用英语写的,所以很多例子呢,对于汉语读者来说呢,不太好理解。解读中呢,我就会尽量选取在英语和汉语里都适用的例子。好,先来说第一部分,为什么隐喻是原理构建概念的方式。

很多人觉得隐喻就是不那么明显的比喻嘛。有人就说最早的隐喻呢。出现在诗歌里。西方的古代史诗《吉尔伽美什》里面有这样一句诗,我的朋友那迅速的罗在山野之间奔驰而过,是野地的同伙。我们聚在一起,同去山中与天上的神牛征战,并杀了他。诗人的这句诗就建立在把朋友看作罗子这个隐喻之上。这说明呢,他在朋友身上看到了跟骡子一样的某些特质。我们一般也都是这么理解隐喻的。但是如果我们像这本书的作者来考夫那样仔细的分析一下我们的日常语言,你就会发现这只是隐喻的特殊形态。实际上在日常语言里,隐喻可以说是腐蚀皆是,我们很多常用的基本概念都是用隐喻建立起来的。莱考夫最早发现这个问题是在1978年的一天早上,当时呢,他正在主持一个研讨会。

一个女生突然泪流满面的来到教室里说,哦,抱歉,教授,我迟到了。这个女生坐下之后,她依然不停的哭。莱考夫他虽然很想接着讲课,但是他很难无视这个女生,因为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的哭泣声中。所以他只好硬着头皮问道,你怎么了?这个女孩儿回答说,我男朋友说我们的关系到头了。他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呀?一瞬间,莱考夫就被他这句话吸引了。是啊,我们的关系到头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两个人的关系会有尽头呢?猛一听,你大概不会觉得这句话里有隐喻。但是呢,请你仔细再体会一下这句话是不是有一层潜在的意思,就是说爱情有起点也有终点。

这说明什么?说明爱情就像一段路啊。这就是作者所说的隐喻。请你再想想啊。我们不仅会说爱情会到尽头,我们还会说一段爱情走到了十字路口。在分手的时候,我们还会说这段爱情走进了死胡同,两个人从此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我们一般不会觉得这些表达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因为爱情和路的这种对应关系几乎已经融入到所有跟爱情有关的表达当中了。这就是这本书里讲到的隐喻的基本原理。它不是在两个词之间建立一种对应关系,就像吉尔伽美什里,他把朋友和骡子对应起来。

隐喻是在两套概念之间建立一种对应关系。作者呢,给这种隐喻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概念隐喻。路是一套概念系统,他看得见摸得着,对我们来说很具体。爱情呢是另一套概念系统,它很抽象,所以呢我们就用录这个更具体的概念来表达爱情这个更抽象的概念系统。这样的话跟路相关的很多表达就可以自然的挪用到对爱情的表达里。这种挪用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我们可以来做个类比,这种隐喻的运作方式呢,有点儿类似于计算机语言里的变量。程序员在设计程序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设计程序的一个个变量,比如name代表名字,age代表年龄等等。在程序中呢,通过对变量的赋值和调用,程序运行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概念隐喻,爱情就像道路,或者说爱情就像蜜糖,这都是把道路和蜜糖的一部分特质赋予了爱情。所以我们脑海中爱情像鹿一样,这个简单的观念背后就能调用非常丰富的含义和表达。

概念隐喻在日常语言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再来举一个,比如说你在开会的时候,你跟同事发生了争论,你可能会说我要捍卫自己的立场,或者说我要选择新的表达策略等等。你发现了吗?这两句话其实也用到了隐喻。这两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争论就像战争。所以我们就是把战争这个概念系统跟争论这个概念系统给对应起来了,这也是概念隐喻。说到这儿,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在不同的语言里,对同样的概念使用的隐喻都一样吗?答案是不一定。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是你想到这个问题,说明你已经接近了问题的关键。如果做一下比较,你就会发现,选择了什么样的隐喻,不仅决定了我们怎么表达这个概念,也决定了我们怎么理解这个概念。

莱考夫在书里呢就分析了一个特别经典的例子,就是时间就是金钱。你想想关于时间,我们平时会用到哪些表达呢?我们会说花时间、省时间、浪费时间,这都是把对金钱的表达挪用到了时间这个概念上。但是人类肯定不是天然会用金钱来隐喻时间,对不对?因为金钱这个概念一定比时间产生的更晚。所以说用金钱来隐喻时间应该是文化的产物。我们来比较一下啊。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像一寸光阴一寸金这样的诗。但是这个比喻在这句诗里确实只是一种文学修辞,不是书里所讨论的那种概念隐喻。用金钱来隐喻时间,应该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方世界才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因为当时产生了一种观念,认为时间是达成目标必须耗费的有限的资源,所以时间就可以量化,可以投资,也可以预算。

这种观念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统一了全球的时间观,也反过来影响了各地的语言,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用的汉语。所以说,隐喻不只是一种文学修辞,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语言中构建概念的方式,也决定了我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莱考夫说,如果没有隐喻,人类想创造一个新的概念就太困难了。因为一旦产生一个新概念,我们不仅要给他命名,还要对他进行清晰的定义,为他创造一套全新的表达方式。那么,如果真的有一种没有隐喻的语言,这种语言得是一套多复杂的系统啊!估计光学说话我们就得学一辈子了。说到这里呢,自然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隐喻是要把两个概念联系起来,那么这种联系必然得有一个起点呀。也就是说肯定得有一个不需要隐喻就存在的概念。那这个概念是什么呢?第二部分,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出发,看看隐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跟学龄前的小孩子交流,你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在表达跟时间有关的意思的时候,经常会很混乱。

比如他会说后天我和妈妈一起去游乐园玩了。但实际上呢,这件事儿是发生在五六天以前,但是方位、颜色甚至数字这些概念他只要学会了,一般都不会用错。同样的,你要去跟他解释一个空间概念,比如什么是前面,什么是后面,你只要把两块积木就说明白了。但是如果你想给他解释什么是前天,什么是后天就困难的多,这个现象不难解释啊。因为方位具体可感,但是前天、后天看不见摸不着,对小孩子来说呢就非常抽象。所以说方位中的前后是那个不需要隐喻你就可以理解的前置概念。那前天、后天呢,就是你用空间方位来隐喻时间之后得到的一套新概念。莱考夫认为,不需要隐喻的概念一定来自于我们的感官经验。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伸出手伸出脚的一瞬间,就对空间方位有了最基本的感知。除了方位,人类还有很多最基本的感官经验,他们都是不需要隐喻就可以建立的概念。在这本书里呢,莱考夫主要分析了其中的两种,一个是方位,一个是容器。对应的他也提出了两种隐喻,一个是方位隐喻,一个是容器隐喻。先来说方位隐喻,上下前后这都是方位。

我们对时间的概念基本上都是借助对方位的隐喻形成的,除了我们刚才讲的前天和后天,当然还有上午和下午。再来看容器隐喻,你想想,人是一种物质的存在,由皮肤包裹起来,这样呢,我们才能跟这个世界区隔开。在这个意义上说呢,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容器。所以跟方向一样,容器也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直接的感官经验。我们也是借助对容器这种感官经验的隐喻建立了很多的概念。

我来举个例子吧,在急诊室里,医生经常会说一句话,病人已经脱离危险了,你有没有想过危险呢?它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客观的物质,人怎么能够脱离它呢?所以这个表达其实也是隐喻的,我们是把危险看成了一种容器,我们才有可能脱离危险。类似的表达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飞机进入了我的视野,视野也是容器。再比如说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大脑也是一个容器。按照莱考夫的说法,只要我们用到了出入中等等跟容器相关的表达,其实都是在使用容器隐喻。比如说我这篇,说书稿的核心是什么什么,我写的很有深度,希望你能从中获得一些知识。请你仔细感受一下我刚才用的这些词。核心深度从中获得,其实都是把文章看作了一种容器,所以呢都是容器隐喻。

不管是方位隐喻还是容器隐喻,我们平时很难意识到,因为他们是从我们最基本的感官经验产生的,这种产生的过程,它不是在语言层面上,而是在思维层面上。那么这样的隐喻是怎么在思维层面上建立起来的呢?比如说,我们为什么要用方位来隐喻时间呢?这是因为时间对我们来说是有方向的,覆水难收,人死不能复生,发生的事情无法倒转,这是我们对时间最最直接的感受。那既然时间有方向,我们使用方位的概念来隐喻时间也就很自然了。莱考夫把这种建立方式叫做经验相似,这是建立隐喻的第一种方式。我再来举一个更直接的例子,你就更好理解了。比如说你笑起来很甜这个比喻看到别人笑会给你带来一种感受,吃甜的东西会给你带来另一种感受。这两种感受呢,对我们来说可能是很相似的,所以我们会觉得笑很甜。不过呢,笑是视觉,甜是味觉,这两者之间没有实质的共性。我们所说的这种相似,完全是基于人的主观经验的,所以叫经验相似。但是如果找不到相似的经验,我们就不能建立隐喻了吗?当然不是了。这就要用到第二种方式,叫做经验同线,也就是同时出现。比如说我们不仅会用方位来隐喻时间,还会用它来隐喻很多其他的概念,比如说数量、品质等等。我们会说这件衣服是两百块钱上下,或者猪肉的价格上涨了,秋天的温度下降了,这都是用方位来隐喻数量。但是多和尚一点儿共同之处都没有啊。莱考夫说,我们会在方位和数量之间建立隐喻,也是基于我们的经验。

只不过呢,不是这两种经验有相似之处,而是这两种经验经常同时出现。你想想啊,如果你往桌子上堆书,那肯定是堆的越多,就越高,那说明方向呢肯定是向上的。你打一桶水,水桶漏了,那水呢肯定就越来越少。水位呢,肯定也是越来越低,方向就是向下的。多和上,少和下,他们经常是同时出现的,这就叫经验同线。你看啊,不管是建立隐喻的最基本的前置概念,方位和容器,还是建立隐喻的两种机制。经验相似或者经验同线,他们都是来源于我们的感官经验。那感官经验来自哪里呢?它不是来自大脑里的思想,而是来自于我们的身体。所以在这里作者就借用了心理学里具身认知的理论来说明隐喻和思维的关系。具身认知的意思就是说思维和身体它不是敬畏分明的,他们之间呢,会相互影响。你开心的时候会笑,反过来呢,你笑了也会让你开心。这已经是现代认知科学领域的主流观点了。莱考夫他们就认为,从具身认知的观点出发,我们或许可以把隐喻看成是身体感官、经验和思维之间的一种转换机制。通过隐喻,我们把感官经验转换成了完全抽象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又进一步构建出越来越多更抽象、更复杂的思维。所以说,隐喻它不只是语言现象,它是一种思维能力。

说到这儿,你心里可能还是有一点儿疑惑,这些观点会不会只是作者的一种猜测而已呢?还真不是。当代的很多认知科学家,他们就专门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他们证明了莱考夫的观点是对的。认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人们在谈论实践的时候,会自发的使用一些身体的动作,这些身体的动作是符合一定规律的。

比如说谈到过去,人们一般都是向左或者向后比划,谈到未来,人们就会向前或者向右比划。这就说明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认为方位的前后左右和时间的先后是有对应关系的。隐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在古希腊语里,隐喻就是转换来考夫自己的定义是,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有人说莱考夫这样定义,他夸大了隐喻这个概念的内涵。但是其实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莱考夫定义的就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逻辑思维的底层思维能力。因为从严格的逻辑角度上来说,隐喻其实充满了错误。所谓的经验相似和经验同线,在逻辑学里都叫形式谬误。这样的发现就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个问题,人类的认知过程和思维过程到底是什么样的?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其实充满了妥协,也充满了偶然。这听起来好像不那么完美,但是呢,这就是人类思维的本质。这样看的话,隐喻可以说就是我们人类建立我们自己精神世界的地基。他不仅参与了语言的创造,也参与了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创造。这就是我第三部分要说的内容。我们今天创造的无限丰富的精神世界,都是建立在隐喻这个看起来不那么完美的能力之上的。

人类精神世界的各种成果都离不开隐喻的参与,比如说文学和数学,某种意义上说,文学这个东西就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上。《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他的第一篇是关关雎鸠,起笔呢,就把河畔水鸟的鸣叫声和少年对美女的私募给联系在一起了。这不就是经验铜线而产生的隐喻吗?在中国文学里呢,这种手法叫比心。比心其实就是隐喻,它既是中国诗歌的基本法则,也是中国文学的基本法则。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所以说文学和隐喻有关,你应该不难接受。但是我说数学也是隐喻,听起来是不是就有点儿不可思议了呢?莱考夫,他后来出版了一本书就叫《数学从何而来》,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数学也完全是隐喻的,他在书里呢就举了函数的例子。在函数里呢,我们会把数字想象成线上的点,莱考夫就说数字是线上的点。这就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隐喻。它其实跟我们前面提到的用空间来隐喻数量本质上是一样的。莱考夫认为,在数学里这样的例子也非常的多。如果没有隐喻,人类是没有办法建立起数学思维的。

莱考夫他还用隐喻的观点呢去分析了现实政治中的问题。他在另一本书《道德政治》里面就比较了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政治观。他认为两党的政治观呢,各有一套隐喻贯穿其中。两党在各个议题上的分歧,根本上呢就是隐喻的分歧。在他看来,共和党是严父型的政治观,民主党呢是慈母型的政治观。所以,严父型的共和党就强调纪律和服从,而慈母型的民主党呢,就强调移情和父权。这本书后来成了美国民主党的指南。美国的前民主党主席霍华德。迪恩,他在2004年竞选总统的时候,就专门聘请了莱考夫作为他竞选时的语言教练。

你可能会说,作者会不会太夸张了?隐喻真的像他说的那样,好像无所不在吗?是的,就像我们一开始说的,莱考夫这本书其实是在重新定义人的思维,思维它不仅是逻辑的、理性的思考,它也是隐喻性的。语言中的隐喻,文学中的隐喻,数学中的隐喻、政治中的隐喻,都只是这种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而已。最后呢,我想请你跟我一起开一个脑洞,这是我和我的同事小白在聊这本书的时候,他提到的一个问题。人工智能就是想通过算法来模拟人的大脑,对吧?那如果隐喻是我们大脑的功能,隐喻可以用算法来模拟吗?机器人可以说出好疼啊这句话,但是他应该是没有办法理解疼这个概念的,因为他没有身体,没有感官。我刚才说了,隐喻呢就是建立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的感官经验给了我们像笑的很甜这样的体验,我们才有了这样的思维,有了这样的语言,那如果没有身体的话,机器似乎没有办法通过计算来获得这一切。这正是今天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大难题。很多人工智能实验室都已经开启了这方面的探索。瑞士苏黎世大学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教授图法。伊菲尔,他曾经说过,将来的机器学习如果还是按照现在这样,只是学下棋、开车、聊天儿,那他永远成不了人的智能。也许有一个可能的路径,就是制造一个既有大脑又有身体的机器。然后在它诞生的时候呢,就让它像人一样去生活,去感受这个世界。或许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人工智能的明天。那么这个机器人它会具备隐喻这样的思维能力吗?请你留言呢,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看法。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我就讲完了。下面呢我们来回顾一下,为什么作者说没有隐喻我们就难以生存呢?首先,隐喻它不是文学修辞,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它是我们建立概念的方式,所以没有隐喻我们就没办法说话。其次呢,隐喻是人类基于感官经验进行抽象思考的一种思维能力,所以没有隐喻我们就没办法思考。第三,隐喻这种思维能力,它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地基,它是数学和文学等等精神产物建立的基础。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隐喻就没有文明。

发表回复